值得关注的是,豪华车销量逆市增长,显示出消费升级的趋势。同时,二手车市场表现好于新车市场。专家指出,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阶段,以产品为导向的汽车产业链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对其进行重构。要盘活存量来拉动增量,提高置换率拉动新车销售,增强新车和二手车两大市场的互动性。汽车产业要建立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生态圈,汽车生产企业应改变生产方式,更加关注渠道的健康发展。
明年车市难言乐观
对于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势,不少机构及专家均认为不甚乐观。
在“2020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今明两年汽车市场仍将延续下滑态势。预计2019年全年中国市场销售汽车2583万辆,同比下降8%;预计2020年汽车销量为2531万辆,同比下降2%。
谷歌大中华区资深预测算法顾问丁思涵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同比下降6.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则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降幅将大幅收窄。中长期销量仍处于4%-5%的潜在增长区间,2028年新车产销规模将保持在3300万辆左右。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近日在第十六届中国进口汽车高层论坛上表示,2020年汽车市场将继续下行探底,年底有望回暖。预计2019年汽车销量2500万辆左右,2020年销量2250万辆左右,同比下滑10%。2020年,汽车市场下行压力或向上游转移,汽车厂家压力将大于经销商。
也有专家对明年车市持谨慎乐观态度。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明年汽车市场走势将企稳,预判2020年国内汽车销量或增长1%,乘用车销量或增长1%。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焱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2750万辆,同比增长约6%。其中,乘用车2300万辆,商用车450万辆。
汽车市场结构性增长
多个因素影响2020年汽车市场走势。包括“汽车领域的消费刺激政策”因落地时滞或效果不及预期引发消费者观望,一定程度上延缓购车需求;国六提前实施和增值税下调,引发消费者对进一步降价的预期。尤其是第六阶段排放标准提前实施对汽车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这次排放标准切换提前期较长。同时,实施区域多,影响面积大,对消费者心理、厂家排产和经销商都带来巨大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强调,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同比下降8%,多数销量的“损失”体现在低端市场,尤其是1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降幅明显。这部分消费群体对价格最为敏感;而中高端市场并未受到影响,保持低速增长。
中汽协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持续下降。2019年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为38.9%,同比下降三个百分点。付炳锋认为,这与消费市场对低端车型的消费需求减少有很大的关联。
豪华车销量却逆市增长。根据乘联会数据,豪华汽车品牌11月销量为20.24万辆,同比增长18.6%;1-11月累计售出200.3万辆,同比增长11.5%。“从另一角度看,这显示了消费升级的趋势,是汽车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信号。”付炳锋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二手车市场的表现好于新车市场,出现交易量和交易额双增长的态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预计2020年国内二手车交易量为1680万辆,同比增长15%;预计2019年全年交易量为1460万辆,同比增长5.6%。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认为,这些特点充分反映了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市场。“过去大家更多关注增量,而现在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5亿辆,存量市场成为必须要面对和关注的焦点。需要盘活存量来拉动增量,通过提高置换率来拉动新车销售,增强新车和二手车两大市场的互动性。”
深化供给侧改革
付炳锋表示,目前汽车工业总体下行压力较大,但积极因素也在增多。例如,今年产销量降幅逐渐收窄,汽车行业新品推出较快等,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陆续推出,对年轻消费群体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沈进军认为,目前以产品为导向的汽车产业链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对其进行重构,要建立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生态圈。汽车生产企业应改变生产方式,将“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更加关注渠道的健康程度,并对合理的库存达成共识。同时,经销商要将核心的竞争力聚焦到提升运营效率,提高消费者体验和满意度上。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处长吴卫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理应承担新的使命,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必须摆脱依附于人和受制于人,真正形成自立、自强、敢于创新的优势。第二,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培育优秀企业。第三,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战略转型中加快变革。吴卫表示,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要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通过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吴卫指出,要继续稳定市场预期,对汽车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促进改革,破除市场障碍和利益分割,尤其是要破除车辆流通中的障碍,使得产业循环更加畅通。继续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防范风险和无序发展,尤其是有效地防控产能结构过剩风险,去除落后无效产能和僵尸企业。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