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忠,长安集团江北发动机工厂维修工。他扎根汽车生产行业一线30余年,凭着对汽车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一个汽车修理“门外汉”成长为长安汽车发动机质量的把关人。
虽非“科班出身”,却一步一步成为了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领域的顶级专家;虽然学历不高,但却靠着勤学苦练突破了一道道技术瓶颈。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张永忠便是这么一位大家公认的发动机维修大师。
作为长安汽车发动机质量的把关人,55岁的张永忠是最早一批懂得发动机技术的人,也通过在这个行业的不断刻苦钻研,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从木工成长为发动机调试工
6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长安汽车江北发动机厂的“张永忠发动机装调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此时的张永忠,正和几个青年员工一起围坐在电脑前,通过一段汽车发动机异响的视频,判断问题的来源。
“干这一行儿,我最早也是个门外汉。”张永忠笑着说。
1983年,从部队退役后,19岁的张永忠来到当时的江陵机器厂,干起了木工。
“那会儿主要是做座钟,还有溜冰鞋。”张永忠说,不少老重庆人家里都有“江龙牌”座钟,这种座钟正是他和当时的同事们一起生产的。
初入工厂,张永忠在工作能力上却比一些老师傅还要强——一些老师傅做的座钟、挂钟的外壳偶尔会有缺陷而无法出厂,就都交到张永忠手里,由他来进行修补。经过他耐心和细心的修补后,这些产品都能够顺利过检。
1984年10月,江陵机器厂与日本公司展开技术合作,开始研究汽车发动机,张永忠被调去参加发动机组装调试工作,从木工变成了发动机调试工。
参与组装江陵厂第一台发动机
当两辆大货车满载着十套发动机的零部件送到厂里,大家却只能对照着日本公司提供的技术资料,在翻译的帮助下一点一点自学,“当时整个小型汽车发动机在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专业术语翻译都搞不懂,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完全看不懂的日语的人了。”
那时,除了张永忠,和他一起调来组装发动机的,还有一名木工、两名漆工、两名钳工以及一名修大车的师傅。七人当中,20岁的张永忠年龄最小。那段时间,正在热播83版《射雕英雄传》,不少同事都调侃他们为“江南七怪”。
“江南七怪”起初都有些不适应。“当时要求我们进入车间就要换拖鞋,以防带入灰尘。”张永忠说,当时高工们告诉他们,搞发动机组装可不能有半点虚的,一定要精益求精,哪怕有头发丝落入发动机内部,都可能引发抱死。为此,张永忠和同事们从最基本的零件名称学起,一边看着满是日文的资料,一边对这些零件进行拼装、打磨、调试,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张永忠彻底爱上了这份工作。
经过两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1984年12月30日——这个张永忠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江陵机器厂组装的两台发动机全部点火成功,“当时,我们几个人用肩膀扛着发动机,把它们从四楼抬到一楼的防空洞,看见成功发动了,别提有多高兴了。”
自制工具突破技术瓶颈
随着首批发动机顺利点火,张永忠也成了“老师”,开始手把手教导工人们组装发动机。从最初两个月装2台,到后来一天装10台,大家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但对于产品的质量,张永忠也始终铭记着当初的那句“一定要精益求精”。
1994年,长安机器厂和江陵机器厂合并成立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张永忠在新公司里从事发动机维修、售后方面工作,开始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及时发现隐患而避免问题。
张永忠在一次技术交流中发现,公司生产的G系列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合格率低,为解决这一技术瓶颈,张永忠找到日本厂商询问,可对方表示,如需改进调整气门间隙所需的工具、工装,需要回日本开发,且要花费大量研发资金。
张永忠决定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自主设计,他最终制成了可以实现100%合格率的力矩扳手,彻底解决了发动机生产的“肠梗阻”,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自创“望闻听切”发动机诊断法
在汽车发动机维修领域中,张永忠自创了“望闻听切”诊断方法——“望”是指看发动机外观,比如点火的时候可以看到有没有什么问题;“闻”即闻汽车尾气;“听”即听发动机工作异响;“切”即找原因把脉。这套方法如今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推广。
2002年至今,张永忠从事售后服务解决用户抱怨问题累计50多件,解决发动机疑难杂症400多件,解决发动机制造过程质量问题300多件。
在工作室的一楼,摆放着包括力矩扳手在内的各种工具,其中不少都获得了国家专利。如今,张永忠将这些工具的使用要领、发动机的技术问题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工作室里新进的青年员工们,让他们能够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