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汽车博物馆,通过藏品车及其相关资料,以“通古、通今、通未来”的平台功能及科技手段,向参观者展示了汽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百余年来,汽车不仅仅是日常的代步产品,更是成为涉及面最广、关联度最高、上下游产业门类分工最多的产业,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通过在北京汽车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人们对汽车文化会有清晰的理解。
“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现代工业产品,汽车在改进与普及进程中,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等相关元素,从而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最终形成汽车文化特有的内涵。”一位来自汽车媒体的专业人士在参观完北京汽车博物馆后不禁感慨道,“在北京汽车博物馆,纵观汽车发展历程,大凡享有盛誉且经久不衰的汽车品牌,无不是源远流长、有着独特DNA印记的品牌汽车文化。”
确实,每一个汽车品牌文化,都与所在地汽车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上升到地区、国家层面,汽车文化与汽车工业的发达程度相呼应。同理,若不能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中国汽车由大而强的征程,事倍功半是必然的结局。
使命感
誓将北京汽车博物馆打造成中国汽车文化的培养皿,是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杨蕊的执着追求:“在目前大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不仅要成为历史的见证,更要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为汽车产业收藏历史,为产业发展认真地做好记录。为年轻人启迪梦想,培养中国未来的汽车工程师;传播汽车文化,尤其是中国汽车文化。”
“汽博馆的责任、使命和担当:不单是为了纪念历史,更是为了塑造未来,把历史与未来衔接起来,使博物馆能反映社会的演变。”
“北京汽博馆确定了2018年的三个努力方向:一是努力成为国家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担负起展示汽车文化的责任;二是努力成为代表中国与世界进行汽车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三是努力成为汽车文化普及的引领者,进入国民教育体系、走进公民文化生活,以车为媒开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主编点评
汽车是教化的工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汽车是西方文明的象征,被当作物质化膜拜的器物,成为追慕的欲望和梦想的诉求,以至于被异化为自信和自尊的表达。故有人说,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七百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西安。其中“百年历史”显然就是指“现代化”,而这个物象是什么?汽车就是缺少不了的象征之一。
这就是教化。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博物馆最得大功能就是让实物说话,感知真实的存在。所以,西方汽车厂商从功利的角度出发都很重视“汽车博物馆”的兴建和维护,视为品牌“文化”的根,其实就是公司(厂商)史。而真正具有汽车历史的博物馆并不多。从这样的角度看,北京汽车博物馆就有气派,具有教化功能,而非功利的“公司史”(品牌史)。从收集的藏品来看,中外都有,涵盖了人文与历史,不局限于产品和个人,还有发明和创造,给人以启迪和联想,置于时代和历史的坐标上,被物化为符号和标签。
然而,对于汽车的认知不全都是汽车本身的价值和功能,还有许多非汽车属性。最典型的就是“汽车鼻祖”(南怀仁发明蒸汽车)在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不仅先于西方提出汽车原理,还有实物为证(根据图纸复原件,陈列于北京汽车博物馆)。由此弥补了中国在汽车发明上的缺憾。再是通过众多汽车品牌的沉浮,可以回到历史现场,会发现汽车其实就是一把解读现代史的钥匙,窥视到不同国家在对待工业化的态度和实施的战略。
通过汽车历史,不难看出,现代化也就是汽车化,而现代化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汽车的竞争,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而国家竞争和文化输出,汽车是谁也回避不了的重要角色。由此,汽车博物馆的教化意义决不可小觑。(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李方,《中国消费者报》汽车事业部副主任。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电子版连载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