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置轴轿运车市场如今有多火呢?置换政策的实施产生的影响有多大呢?火热的市场将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呢?近日,第一商用车网采访到了长久集团、广汽日野、上汽红岩共三家中置轴轿运车生产企业的相关领导,2018年的轿运车市场有多火,请看第一商用车网的报道。
订单持续增长 置换并未完成
当前的中置轴轿运车市场有多火?
“供不应求,我们排单已经排到了8月份。”
“今年市场很火,我估计到明年才回再次回归理性状态。”
“市场在不断增长,中置轴轿运车已经成为上汽红岩的一个很重要的版块。”
上面分别是长久集团市场部负责人、广汽日野专用车科相关技术人员和上汽红岩市场部副总监蒋建华所说。由此来看,中置轴轿运车市场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2018年只不过刚刚过去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广汽日野便已经获得了媲美去年全年的订单。“我们去年全年的中置轴轿运车的销量大约是1000辆,今年到目前为止就已经收到了约1000辆的订单。”这位技术人员说道,他预计今年广汽日野中置轴轿运车的销量将会突破1200辆。
处于相同情况的企业还有长久集团。长久集团去年全年的销量大约是3000辆,今年截至目前已经销售中置轴轿运车2000多辆,还有七、八百辆的订单,生产工期已经排到了8月份。“其实今年一季度的市场也是平平淡淡的,到了二季度开始火爆起来,我们现在收到的订单都是超过百辆的大订单,很多物流企业都过来催着要车,但是我们的产能毕竟有限,目前排单已经排到了8月份。”长久集团的市场部负责人说道。而且,在7月1日大限之前,会有一些物流企业无法完成车辆置换。
实际上,小编采访到的另外两位负责人所持观点也与此相同。广汽日野技术人员表示:“在7月1日之前,会有许多物流公司没有完成置换。物流公司现在肯定在积极储备中置轴轿运车运力,但这些运力相对市场需求来说是不够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置换车辆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物流商也在观望,怕一下子投入太大,回不了本。”
上汽红岩蒋建华则主要考虑到政策的执行力度。“中置轴轿运车相比于以前的轿运车确实有很多优势,但是要让物流企业一下把不合规的那些轿运车全部报废掉,成本太大,所以有很多物流企业在观望,看7月1日以后政策的执行力度怎么样。”蒋建华认为,轿运车市场肯定是在不断增长的,但是政策执行力度对今年的销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执行得不是那么严格,那么未来几年会实现稳步的增长;如果执行力度很大,市场比较规范,那么今年下半年就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并且将一直持续到明年。
置换总量或超7万辆 火爆市场将持续全年
在7月1日之前,很多物流公司受到了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以及执法力度问题的影响,市场对中置轴轿运车的需求并未完全释放出来。
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略的计算,以前一辆轿运车拉12辆车,改换成中置轴轿运车之后,一辆车只能拉8辆或者9辆车,所以原来4万辆轿运车的工作量,现在需要7、8万辆车来完成,也就是说当前市场需要7、8万辆中置轴轿运车来替换之前的4万辆左右的不合规车辆。没错,置换比例并不是1:1的,因此置换压力更大,所以下半年的市场会更加的火爆。广汽日野的专用车科技术人员认为,中置轴轿运车市场目前还存在着非常大的缺口,正常来讲下半年的市场会有集中置换小高潮出现,但是这么大的缺口,只靠今年一年是补不上的。
长久集团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几乎相同的观点:“市场需要7、8万辆的中置轴轿运车,但是轿运车生产企业的产能是有限的。就算接下来各家企业火力全开,全年的产销量也不过是3、4万辆。即便今年的销量可以破天荒的达到5万辆,也还存在2万多辆的缺口,所以火热的市场肯定会延续到明年上半年。”他还透露道,去年全年轿运车的销量在6000辆到7000辆之间,今年应该可以暴涨5倍,达到3万辆甚至4万辆。
全年3、4万辆的销量,与广汽日野方面对市场的预测不谋而合,这位技术人员同样认为,今年结束时轿运车的置换可以完成一半,全年销量应该在3万辆到4万辆之间。
上汽红岩蒋建华虽然未对市场做出具体的预测,但是他也认为,只要政策落地程度高,市场肯定会迎来急速增长,并将持续到明年。“轿运车市场总量不大,而且竞争激烈,全年销量能达到多少并不好预测。轿运车市场的增长来源,一是老旧车辆的正常更新置换,二是市场增量,今年还有第三点,那就是政策利好,不合规车辆要全部被淘汰。如果政策执行力度很大,第三点的影响会比第一点和第二点大很多,轿运车市场也完全有可能因为这一原因突然膨胀起来。”
总之,今年下半年的中置轴轿运车市场将会继续火热,其火热程度会受到政策执行力度的影响,如果执行力度大,这一市场或许会达到空前火爆的水准,并将一直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结语:
再过几天就要进入7月了,不合规车辆不能上路的政策落地程度会如何呢?如果完全落地,那么现在就已经完成中置轴轿运车置换的企业将在这个运力不足的市场中大赚一笔;如果不能完全落地,那么处在观望中的物流企业便能更灵活地应对政策变化。
一项政策在实施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是未雨绸缪,还是稳中求变能够抓住市场机遇?真实情况究竟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