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汽车设计峰会上,设计师们都会对心中未来出行解决方案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和畅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每人20分钟的发(chui)言(niu)时间并不会有太多的干货。不过从他们的发言中和会后的私下交流中,我隐隐的摸到了一根相同的脉络,虽然大家采用的方法不同,但似乎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在努力: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 未来10年中国品牌的汽车什么样
“未来10年中国品牌的汽车什么样?”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大很空,但就我抛出的这个问题,却引发了这些设计师们“较为”激烈的讨论。当然,讨论的过程就不给你们复述了,我将各种交错在一起的信息捋清整理之后,发现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变革、智能和共享。
- 中国品牌该怎么变?
如果在十年前,一帮设计总监们围坐在一起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这本就是一个很难想象的画面。曾经我们认为设计师无非就是画出好看的图纸,将自己的创作灵感发挥的淋漓尽致为大家提供赏心悦目的作品,但是到了现在,仅仅会画画可做不了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好的设计师还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其他的一些内容,这就是设计师自己发生的改变。
除了设计师的改变,他们的产品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的中国品牌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我们已经度过了那个一味靠配置取胜的年代,也渐渐通过造型设计能够抢占一些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就成了摆在中国品牌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还有另一种变革的方式,就是提升原有品牌的用户体验,不论是外观设计造型还是车辆内部的质感,又或者是一些灯光、配置等其他因素,通过这些实质性的变化,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个品牌所发生的变化。

当然,不论是长安还是WEY,都是传统意义上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来完成自我突破,达到品牌向上的目的。然而有些企业则通过让消费者在生产环节跟多的参与其中,参与到自己爱车的个性化设计之中,来达到情感体验的增加。这其中就有江淮汽车即将量产的3D打印技术。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江淮汽车将目光投向了一种新兴的技术:3D打印。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一些小型产品的生产中投入了使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汽车制造这种大型重工业领域则鲜有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