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研究员倪月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冯宗宪
2015年,中国自贸区建设不断开花结果。6月,中韩自贸协定与中澳自贸协定相继签署;11月1日,时隔三年中日韩领导人再聚首,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议题再度被提上议程;11月22日发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联合声明明确提出“力争在2016年结束谈判”;同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画上句点。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与读者一同展望中国自贸区建设前景。
循序渐进编织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国际商报:《意见》明确指出,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这是否可被视为未来自贸区战略推进的主体思路?能否详细解释这三个层面的关系?
冯宗宪: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到中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多年来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占到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显然,首先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立足于周边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无疑是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核心。例如,已经形成的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刚刚完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以及正在谈判的中日韩自贸协定等。
当前,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正在逐步扩展,相关的自贸协定谈判工作也在积极探索中。如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与欧盟的自贸协定谈判正在酝酿之中。以“一带一路”为纲,“张”自贸区之目,将是中国对外开放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开放成果。
中国加入WTO以来,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在货物贸易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技术壁垒等传统谈判议题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念、原则和模式,只需针对不同的自贸协定谈判对象进行小幅修改。但在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非传统领域议题方面,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必须在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积极参与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建设。
根据“十三五”建议,未来中国将在三方面加快自贸区战略的实施:推进RCEP谈判及亚太自贸区(FTAAP)建设;积极推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自贸区;推进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自贸区,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龚晓峰: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路可视为中国未来自贸区战略推进的主体思路,为中国自贸区建设勾勒出清晰路径。这三个层面更多体现的是递进关系。
首先,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周边是首要,必须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好关系,将自贸区红利惠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其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迈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丰富,中国与其互补大于竞争,与其开展产能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国在现有价值链中的地位,更有助于中国打造有自主控制能力的价值链。
最后,面向全球。当前美国“两洋战略”(TPP、TTIP)横跨亚欧大陆,对中国提出了挑战,中国自贸区战略要将最终实施目标定位于全球,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建立自贸协定,不断拓展外贸新空间。
当然,这三层关系也不是绝对的递进关系,也可以齐头并进。
倪月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中国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建立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就是其中一项任务,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循序渐进展开。
首先要立足周边。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对于自身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中国自贸区战略实施的起步阶段就是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基础,并已初步形成网络,包括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韩国签署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已全面结束,CEPA、ECFA的升级谈判及RCEP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周边布局自贸区的基础上,中国也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建自贸区,积极开展中国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协定谈判,并启动与海湾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等。通过上述签署和正在谈判论证的自贸协定,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全球布局逐渐成形。
王勇: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全面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自贸区建设是一个很好的路径。“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当前与未来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中国可与条件成熟的国家缔结自贸协议,使得相关合作制度化。与此同时,中国谋求与现有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美国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建立更加开放的经贸伙伴关系,其中包括完成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及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中国自贸战略中三个层次的安排彼此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当前来看比较容易实现的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自贸协定谈判,这些谈判有可能对中美、中欧自贸协定的谈判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自贸区建设快步疾行连收硕果
国际商报:今年以来,中国先后与韩国、澳大利亚签署了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也于日前全部结束。结合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意见》相关内容,未来哪些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的自贸协定谈判或可行性研究有望取得突破?
倪月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年底时强调,加快实施以周边为基础的自贸区战略,这使得中国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的自贸协定谈判明显加速。日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全面结束,RCEP领导人联合声明则明确表示力争在2016年结束谈判。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随着三国领导人会谈的重启,将打破僵局,进入实质性谈判轨道。
从“一带一路”层面看,去年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自贸协定谈判重启并加速推进,最有可能率先获得突破,中国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协定谈判也在加速推进过程中。中国—印度区域贸易安排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总之,中国正努力完善自贸区网络建设,为全方位对外开放铺路搭桥。
龚晓峰:2007年,中国提出实施自贸区战略,已取得很大成绩,迄今已签署14个自贸协定,涵盖2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与澳大利亚、东盟、韩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ECFA。协定所涉贸易额约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0%,中国立足周边的自贸区网络初步形成。当前,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有7个,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挪威、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的自贸协定谈判,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RCEP谈判、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除中国—挪威自贸协定谈判外,其余6个均有望加速推进。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自贸区有5个,分别为中国与印度、哥伦比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斐济。其中,中国与印度、格鲁吉亚的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将有望加快完成。
王勇: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以及RCEP谈判可能加快步伐。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自贸协定可望开启可行性研究与谈判。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年内能否有所突破
国际商报:中日韩三国于2012年11月20日正式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时至今日取得实质性结果的仅有中韩签署自贸协定这一项。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推进过程举步维艰,其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哪些?随着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重启,以及三国对中日韩自贸区重视程度的加深,该谈判能否在年内取得突破?
龚晓峰:从经济方面看,三国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导致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及消费结构存在差异,进而决定了三国对敏感产业处理态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贸协定的谈判进程。如农业开放问题,日本国内农业利益团体一直反对自贸协定谈判,韩国农业保护程度也很高,进行自贸协定谈判时农产品争议最大。另外,中国在一些工业制成品领域与日韩差距较大,如果对日韩开放,短时间内大幅取消或全面取消关税将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冲击。
从政治方面看,政治互信不足是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展缓慢的症结所在。中韩和日本在历史、领土及安全问题上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中日钓鱼岛和韩日独岛的领土分歧使得中日和韩日关系复杂,政治互信降低不可避免地对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美国的介入也降低了三国原本就很脆弱的关系。
预计中日韩自贸协定会在12月份于日本举行的第九轮谈判上取得重大突破。理由如下:一是,涉及范围较广和开放水平较高的中韩自贸协定的实施进入倒计时,对竞争力逐渐削弱的日本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日本存在紧迫感。二是日本虽已加入TPP,但TPP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自贸协定,真正实施起来存在较大难度。这次三国领导人会议发出加快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呼声,就已经释放了一个很好的信号,那就是暂且搁置争议,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进程。
倪月菊: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举步维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比较大。2012年,日本宣布非法“购岛”的闹剧,以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参拜靖国神社、对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等,导致了日本同邻国关系不断恶化,甚至使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陷入停滞。加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以及邀日本“入伙”TPP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进程。
时隔3年重启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虽给陷入停滞的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吹来了一丝暖风,但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三国在谈判中要价差异较大,难以达成一致。如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整体低于日本和韩国,因此希望有更多的例外和过渡期;日本和韩国对农业市场的保护立场强硬,两国农产品市场开放依然是谈判中最难啃的“骨头”。此外,中国希望以中韩自贸协定为蓝本,加以补充和提升;日本则希望以TPP协定为雏形,协调起来难度较大。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依然任重而道远,年内很难取得重大突破。
冯宗宪: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存在多重挑战,建成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日韩对国内农业高度保护,中国农产品出口可能对其市场造成冲击;日韩汽车、钢铁等产品出口也会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影响,未来这些因素都将成为谈判中的难点。另外,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和TPP的签署加剧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复杂化,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面临更多不明朗因素。
今年6月,中韩双方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10月,美国、日本等12国签订了TPP基本协议。目前形成了以中韩为一方、日本为另一方的谈判格局。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年内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从政治方面来说,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从经济方面来看,日本携加入开放度相当高的TPP余威,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中要价更高,如果日本不能接受中韩某种过渡性安排的基础协议,那么年内谈判取得重大进展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
王勇:中日韩自贸区建成主要的障碍是历史和领土纠纷等问题的干扰。应当继续改善中日、韩日关系,为三边自贸协定的谈判创造条件。三国要从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思考加快谈判的有效办法。本专题稿件由本报记者栾国鍌、刘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