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碳中和”的路上,新能源汽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国家目前正在推出一系列让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政策及规划。
4月1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蒋志辉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12月底,北京市累计建成充电桩25.6万个、加氢站10座。到2025年,北京力争建成充电桩70万个、加氢站74座,平原地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
碳中和目标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正在将碳中和转化为国家战略,提出了无碳未来的愿景,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2020年9月22日向联合国大会宣布,努力在2060实现碳中和,并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2030年之前达到排放峰值。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肩上背负的重量自然是更重一点。
规划提出,北京2025年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新提升。强化能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8050万吨标准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效率持续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达到国家要求。
在这其中,以能源命名的新能源汽车自然要重点关注,重点发展。
补能体系尤为重要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最基础的补能便捷性的问题,此前我们在第一电动举办的《首届电动车主代表大会》发表的系列文章中就表示车主们渴望不是长续航里程,而是便捷的补能体系。
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场景多数都在市区城市道路上驾驶,如果未来补能体系完全成熟,不需要抢充电桩,在高速上可以随时充电,而且不需要花太长时间,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原始续航自然就构不成焦虑存在了。
所以相比于超长续航,电动车能够像油车一样能够随时找到充电桩,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充电,或许才是更重要的。北京平原地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